热式风速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热交换原理测量流体速度的装置,其核心逻辑是:流体流动会带走传感器的热量,流速越高,热量损失越快,通过监测热量变化即可计算风速。
01、热式风速传感器核心工作原理
热式风速传感器的核心元件是加热元件(通常为金属丝、金属膜或半导体)和温度感应元件,二者通过测量“热量损失速率"与“风速"的关系实现测速。其原理可通过热耗散定律(如 King定律)描述:当传感器被加热至高于流体温度的恒定值时,流体流动带走的热量与风速存在定量关系,即:Q=k⋅(Ts−Tf)⋅f(v),其中:
· Q 为传感器单位时间损失的热量;
· k 为热交换系数(与流体性质、传感器形状相关);
· Ts为传感器温度,
· Tf为流体温度,
· △T = Ts - Tf为温差;
· f(v)为风速 v 的函数。
通过测量热量损失(或维持温差所需的能量),即可通过校准曲线计算风速。
02、影响风速测量精度的关键组件与技术:
1. 敏感元件
· 材料选择:加热元件需兼具高电阻温度系数和稳定性;
· 结构形式:常见“热线"或“热膜",前者响应更快,后者机械强度更高。
2. 温度补偿机制
环境温度(Tf)变化会直接影响△T,因此传感器需内置温度补偿电路或软件算法:
· 硬件上增加参考温度探头,实时测量Tf;
· 软件通过修正热交换系数(k)补偿流体热物理性质(导热系数、密度等)随温度的变化,确保在宽温域内精度稳定。
3. 校准与标定
传感器需通过风洞实验进行标定,建立 “风速 - 输出信号" 的校准曲线:
· 热耗散与风速的关系受传感器形状、流体种类(空气/气体)影响;
· 不同应用场景(如低风速层流、高风速湍流)需分段校准以降低非线性误差。
热式风速传感器:
03、温度补偿对测量精度的影响
温度补偿对热线风速仪测量精度的影响极大,其缺失或不完善可能导致显著的测量偏差,而有效的补偿则能将误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。
1. 温差波动导致的基础误差
2. 流体热物理性质变化的附加误差流体的导热系数、密度、比热容等参数随温度变化,进一步放大误差。
3.低温温度下的累积误差在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中,上述误差会叠加。
04、温度补偿后的精度改善效果
有效的温度补偿(包括硬件恒温控制、软件参数修正等)能显著降低上述误差。
1. 温差稳定性提升
2. 热物理性质修正的效果
3. 实际应用中的精度对比
应用场景 | 无温度补偿误差 | 有温度补偿误差 | 精度提升幅度 |
气象站常规监测 | 10%~30% | 1%~3% | 90% 以上 |
实验室湍流测量 | 5%~15% | 0.5%~2% | 80%~95% |
航空发动机测试 | >50% | 3%~8% | 85%~95% |
工业管道风速控制 | 15%~40% | 2%~5% | 80%~90% |
温度补偿对热线风速仪测量精度的影响可高达 10%~50%(无补偿时),而有效的补偿技术能将误差降至1%~8%,精度提升幅度普遍超过 80%。其影响程度与温度波动幅度、流体速度范围、环境低温性正相关:温度波动越大、场景越复杂,补偿的作用越关键。因此,在绝大多数实际应用中(尤其是非恒温环境),温度补偿是确保热线风速仪测量精度的核心技术,缺失补偿会导致仪器失去实用价值。
建通科技JT1400系列风速传感器全部设置了温度补偿探头,并在出厂时均进行单独标定与校准,在确保测量精度的同时,在标定之前还进行了预老化试验,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因探头老化产生较大测量偏差,目前JT1400系列风速传感器已在汽车舒适度测量,建筑暖通空调,洁净室层流控制,风速计量机构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,逐步实现高精度风速传感器国产替代。
JT1402风速传感器-建筑室内环境:风速与气流的精确监测
JT1411风速传感器-用于机柜等狭小空间安装的微型探头;汽车内乘员热舒适性研究